长白山景区有语言和文字留传下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有所记载,《山海经》将长白山称之为不咸山(即神仙山)。
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例如《魏书》《齐书》等),也常有“纵太山”、“纵白山”之称出现。后来,又可在《唐书-东夷列传》看到有关的记载:“漠河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 在《契丹国志》中有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
在《金史》中记载曰:“女真地有长白山。”金代中期文人赵秉文(1159~1233,字周臣),著有长诗《长白山行》。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长白山作为他们的发祥地,经常要对长白山顶礼膜拜,以求保佑其国运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颜雍刚刚登基不久,就于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命当时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文中极力把长白山神化起来。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金世宗皇帝于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册封了源出于长白山之大江松花江(当时名为混同江),并命大臣写了《封混同江神为应圣公册文》,持节备礼前去祭奠。金世宗更加神化了长白山和松花江。到了金章宗完颜璟时,于昌明四年(公元1193年)晋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较之其父金世宗所封的王、公之爵位又高出一格,将其与天上的玉帝、地上的皇帝划为同一级别,位列于金朝开国弘治的圣帝的位置上。
元代诗人王结(字仪伯,河北定兴人),在其所著长诗《辽东高节妇》中,也描述了长白山。
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率部起兵,终于公元1644年率领八旗兵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因此清朝一直把长白山视为圣祖发祥之地,并将长白山尊为“长白山之神”。清代的几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都亲自来东北祭礼其祖先的发祥地,而且还写了大量的咏赞和祭告长白山的诗文。康熙有《望祀长白山》的诗和《祭千长白文》(两篇),乾隆有《祭告长白山文》五篇,嘉庆有《长白山告祭祝文》二篇。
长白山地热资源开发勘察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1973年在黄松浦地区附近打出一口温泉井。20世纪90年代第六地质调查所通过采用遥感地质解释、地热地质填图、地球化学、综合物探、钻探工程及水热蚀变等较为先进的方法对长白山地热资源进行了普查。通过全面的勘察,才较为系统的掌握了长白山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
1983年夏,邓小平登上长白山极顶,题写“长白山”、“天池”横幅,并发出赞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
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经过考证、审定,报请国务院批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2006年7月19日,根据吉政发[2006]30号文件,长白山管委会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厅级建制,代表省政府依法对管理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行政事务以及森林、草原、水流、山岭、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2007年11月9日,根据吉政函[2007]141号文件,长白山管委会的总体规划分为规划指导区、规划管理区和自然保护区。规划指导区即为协调区,面积约为13479平方公里(包括:和龙、白河、露水河、泉阳、松江河、临江、长白县林业局,长白森经局和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区即为直管区,面积约为3278平方公里(包括:自然保护区、环区路以内及外侧1000米、三坡旅游环路以内及外侧1000米、指导区内旅游公路两侧各1000米、旅游服务基地、主题功能区及按规划需要统一管理的其他区域);自然保护区即为控制区,面积为1964.65平方公里。